在机械制造的世界里,有一类零件看似不起眼,却像人体的 “关节” 一样,将万千零部件紧密结合 —— 它们就是紧固件(标准件)。从精密仪器到重型机械,从家电产品到航空航天设备,紧固件的身影无处不在。作为标准化程度最高的机械零件之一,其设计合理性、选型科学性直接决定了连接的可靠性、安全性与经济性。
本文将系统梳理紧固件(标准件)的核心类型、结构特点、精度等级及选型逻辑,结合实际应用场景,为工程师、采购人员及行业爱好者提供一份全面且实用的参考指南。

紧固件,顾名思义,是用于将两个或多个零件紧固连接成一个整体的机械零件,俗称 “标准件”。其核心特征是标准化—— 通过国家标准(如 GB 系列)或国际标准(如 ISO 系列)对结构形式、尺寸参数、材料性能及精度等级做出统一规定,确保不同厂家生产的零件可互换、可通用。
标准化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降低成本:标准化生产可实现大规模量产,降低设计、加工及库存成本;
提升效率:工程师无需重复设计基础零件,可直接根据标准选型,缩短研发周期;
保障可靠:标准件的性能经过验证,可减少因零件不匹配导致的连接失效风险。
在各类紧固件中,螺纹连接是应用最广泛的形式,其通过内外螺纹的啮合实现可拆卸连接,灵活性远超焊接、铆接等不可拆连接。下文将以螺纹连接类标准件为核心,展开详细解析。

螺纹连接的本质是利用螺纹的自锁性(斜面摩擦原理)将被连接件夹紧,根据结构形式和应用场景的不同,可分为四大基本类型:
螺栓连接是最常见的螺纹连接形式,由螺栓、螺母配合实现,被连接件均需加工通孔。根据配合精度和受力特点,可分为两种:
结构特点:被连接件的通孔与螺栓杆之间为间隙配合(如 H11/c11),通孔无需高精度加工(一般为 IT11 级),甚至可保留铸造孔或粗钻孔。
优势: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不受被连接件材料限制(金属、塑料、木材均可),成本极低。
短板:无法保证被连接件的相对位置精度,横向载荷主要靠摩擦力传递,适用于载荷较小或无严格定位要求的场景。
典型应用:建筑脚手架、机床外壳、家具框架等。
结构特点:被连接件通孔与螺栓杆采用基孔制过渡配合(如 H7/m6 或 H7/n6),通孔需铰制加工(精度达 IT7-IT8 级),螺栓杆部无螺纹段与孔直接接触。
优势:能精确固定被连接件的相对位置,横向载荷可通过螺栓杆与孔的挤压直接传递,承载能力强。
短板:孔加工精度要求高,成本较高,拆装时需注意保护孔壁。
典型应用:齿轮箱内齿轮与轴的定位、机床工作台的固定等。

螺钉连接无需螺母,螺钉直接拧入一个被连接件的螺纹孔中,另一被连接件加工通孔(或无需通孔,直接靠螺钉头部压紧)。
结构特点:螺钉杆部全螺纹,头部形式多样(圆头、沉头、六角头等),可根据装配空间选择。
核心优势:结构紧凑,节省空间,无需为螺母预留安装位置。
关键局限:频繁拆卸会导致螺纹孔磨损(尤其被连接件为软质材料时),因此仅适用于受力不大或不常拆卸的场合。
典型应用:电器面板固定、塑料零件连接、轻型机械的非关键结构。

双头螺柱是两端带螺纹的柱状零件,一端拧入被连接件的螺纹孔(固定端),另一端穿过通孔后用螺母紧固(连接端),专为特殊场景设计:
被连接件之一太厚(无法加工通孔);
被连接件材料较软(如铝、铜,避免螺纹孔磨损);
需要频繁拆装(仅拆螺母,不拆螺柱)。
紧定螺钉通过末端顶住另一零件表面或凹坑,实现两个零件的相对位置固定,传递不大的力或扭矩。
锥端:末端呈 60° 或 90° 锥角,可嵌入被连接件表面,适用于表面硬度低(如塑料、有色金属)或不常拆卸的场合(如玩具齿轮定位);
平端:末端为平面,接触面积大,压强小,适用于紧定硬度较高的表面(如钢轴),减少表面损伤(如电机轴与皮带轮定位);
圆柱端:末端为圆柱,需配合轴上凹坑使用,定位精度高,适用于空心轴等薄壁零件(如传动轴上的套筒固定)。
螺纹连接的可靠性,离不开各类标准连接件的精准配合。以下是机械制造中最常用的 8 类标准件,从结构到应用,一文讲透:
六角头螺栓是螺栓家族的 “主力军”,头部为正六边形,杆部可加工全螺纹或部分螺纹,按精度分为 A、B、C 三级(GB/T 5780-5783)。
汽车底盘固定、桥梁钢结构、通用机械机架等。

如前文所述,双头螺柱两端带螺纹,中间为光杆或腰杆,按固定端螺纹长度分为 L1=1d、1.25d、1.5d、2d(d 为公称直径),适配不同材料:
公称直径:M5~M100;
总长度:20mm~500mm;
螺纹精度:通常为 6g(外螺纹)。
螺钉的核心特点是 “无螺母”,头部形状和槽型设计直接决定其适配场景,常见类型如下:
圆头螺钉:头部半球形,突出表面,美观但占空间,适用于家具、轻型设备;
盘头螺钉:扁圆形头部,高度低于圆头,适用于电器面板、装饰件;
沉头螺钉:锥形头部,可沉入被连接件,表面平齐,适用于仪器面板、精密模具;
六角头螺钉:可承受较大扭矩,适用于受力较大的隐蔽连接(如机械内部固定);
圆柱头螺钉:头部圆柱形,接触面积大,适用于模具、夹具等需要稳定连接的场景。
一字槽:加工简单,但对中性差,易打滑,仅用于轻载、低频次操作(如玩具);
十字槽:对中性好,头部强度高,适配自动化装配线(如手机、电脑外壳批量生产);
内六角:可传递大扭矩,头部紧凑,替代六角头螺栓用于空间狭小的场合(如电机端盖)。
紧定螺钉虽小,却是轴类零件定位的 “关键先生”,头部槽型以一字槽、内六角为主,末端形状决定应用场景(前文已详述)。
轴上齿轮的周向固定(防止打滑);
轴承内圈的轴向定位(限制窜动);
套筒与轴的相对位置固定。

自攻螺钉能在被连接件上直接攻出螺纹,省去预加工螺纹孔的步骤,是薄板、软质材料连接的 “利器”。
螺纹:螺距大、牙型尖(三角形或梯形),大径相同下,小径比普通螺纹小 10%~15%(如 M4 自攻螺钉小径≈3mm,普通螺纹≈3.24mm),便于切削材料;
末端:锥端(锋利,适合较厚材料)或平端(避免刺破薄板);
材料:渗碳钢(10#、20#),渗碳淬火后表面硬度≥45HRC(保证切削能力)。
金属薄板(厚度≤3mm 的钢板、铝板);
塑料(ABS、PP、尼龙等);
木材、纤维板等。
十字槽盘头自攻螺钉:GB/T 845;
沉头自攻螺钉:GB/T 846。

六角螺母与螺栓、螺柱配合,通过拧紧产生夹紧力,按厚度分为三类(GB/T 6170-6177):
A、B 级螺母与同级螺栓配合(精密连接);
C 级螺母与 C 级螺栓配合(通用场景)。

圆螺母外形为圆形,内孔带螺纹,侧面开槽(用钩形扳手操作),专为轴上零件轴向固定设计,必须与止动垫圈配合防松(GB/T 812-815)。
滚动轴承内圈的轴向固定(电机轴、齿轮轴);
轴上套筒、挡圈的定位;
大型丝杠的端部锁紧。
轴上加工螺纹和轴向槽(用于固定止动垫圈);
止动垫圈内舌嵌入轴槽,外舌对准螺母槽;
拧紧螺母后,将外舌折弯嵌入螺母槽,完成锁紧。

垫圈看似简单,却能解决连接中的三大核心问题:保护表面、分散压力、补偿间隙,主要类型如下:
弹簧垫圈(GB/T 93):拧紧时产生弹性变形,持续施加预紧力,防松效果中等,适用于振动较小的场景;
止动垫圈(GB/T 858):与圆螺母配合,刚性防松,适用于高速旋转轴;
齿形垫圈:表面带齿,嵌入被连接件表面,防松效果好,适用于重型机械。

紧固件的精度直接影响配合间隙、受力均匀性及连接可靠性。根据 GB/T 3103.1-2002《紧固件公差 螺栓、螺钉、螺柱和螺母》,螺纹连接精度分为 A、B、C 三级,核心差异体现在公差带与加工要求。
公差控制:
表面质量:Ra≤3.2μm,允许轻微加工痕迹。
应用场景:
汽车发动机缸体与缸盖连接(受变载荷);
模具模板连接(需频繁拆装);
工程机械的传动部件。

禁止 “高等级螺栓配低等级螺母”(如 A 级螺栓配 C 级螺母),否则会因螺母公差过大导致配合松动;
非精密场景无需追求高等级(如农机用 A 级螺栓,成本增加 3 倍但无实际收益);
批量生产时,同一批次紧固件需保证精度一致性(通过抽检公差带实现)。

紧固件选型是机械设计的 “基本功”,错误选型可能导致连接松动、断裂甚至设备失效。以下四步法则,帮你精准匹配需求:
轴向载荷(拉伸 / 压缩):优先选螺栓连接,根据载荷计算螺栓直径(参考公式:F≤[σ]×A,A 为螺纹小径截面积,[σ] 为材料许用应力);
横向载荷(剪切 / 冲击):铰制孔用螺栓(靠杆部剪切)或普通螺栓 + 防松措施(靠摩擦力);
微小载荷 / 定位:紧定螺钉(传递扭矩≤50N・m)或螺钉连接。
即使选型正确,不当的安装和维护也会导致紧固件失效。以下关键要点需牢记:
预紧力控制:
防松措施:
避免偏载:
垫圈与被连接件表面贴合(不平用斜垫圈);
多个螺栓均匀拧紧(对角顺序)。
随着工业 4.0 和高端制造的发展,紧固件正朝着三个方向升级:
高强度化:8.8 级以上高强度螺栓(如 10.9 级、12.9 级)在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中普及,材料从碳钢向合金结构钢(40Cr、35CrMo)延伸;
智能化选型:通过 CAD 插件(如 SolidWorks 的标准件库)或 AI 工具,输入参数即可自动推荐紧固件型号,减少人为误差;
绿色制造:采用环保电镀(无铬钝化)、再生材料,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与污染。

紧固件虽小,却是机械连接的 “基石”。从日常家电到航天工程,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安全与寿命。掌握紧固件的类型、特点及选型逻辑,不仅能提升设计效率,更能从源头避免连接失效风险。
无论是工程师、采购人员还是行业爱好者,理解 “标准” 的意义、尊重 “细节” 的价值,才能让这些 “小零件” 真正撑起机械世界的 “大骨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