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产品:焊钉、栓钉 剪力钉 圆柱头焊钉钢结构螺栓

专注钢结构产品系列钢结构配件系列产品专业供应商

18330064396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咨询热线

18330064396

钢结构螺栓混用的系统性危害及全流程管控指南 —— 从技术原理到工程实践

浏览次数:46 发布时间:2025-06-21

引言:螺栓连接 —— 钢结构的 "血管枢纽"

在现代钢结构工程中,高强度螺栓连接如同人体血管枢纽,承担着传递荷载、维系结构整体性的关键作用。据统计,一座万吨级钢结构桥梁的关键节点可能涉及数万套高强度螺栓,其连接性能直接决定结构在地震、风荷载等极端工况下的安全储备。然而,工程实践中因扭剪型与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混用导致的事故屡见不鲜:2018 年国内某钢箱梁桥通车 3 年后因螺栓混用引发局部坍塌,检测显示混用节点预紧力差异达 42%;1995 年日本阪神地震中,部分钢框架因螺栓混用提前失效,加剧了结构破坏程度。

螺栓混用绝非简单的施工失误,而是对钢结构连接 "性能一致性" 设计原则的根本违背。本文将从材料力学本质、施工工艺冲突、规范合规性等多维度,系统剖析混用危害,并构建涵盖 "材料进场 - 施工安装 - 验收检测 - 后期维护" 的全流程管控体系,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数据引用均来自 GB 50205、JGJ 82 等国家标准及权威研究成果,确保技术内容的准确性与实操性。

O1CN01ao4RPh1mEmYTpxtHK_!!2200709204923-0-cib.jpg

一、钢结构螺栓混用的多维危害:从技术原理到工程事故

1.1 预紧力控制体系崩溃:连接失效的核心诱因

高强度螺栓连接的力学本质在于通过预紧力在连接板间形成摩擦力,以抵抗外荷载。扭剪型与大六角头螺栓的预紧力控制机制存在本质差异:
  • 扭剪型螺栓通过尾部梅花头断裂扭矩实现 "定扭矩",预紧力误差控制在 ±10%(GB/T 3632 标准);

  • 大六角头螺栓依赖扭矩扳手施加扭矩,受摩擦系数、扳手精度等影响,预紧力离散性可达 ±15%(GB/T 1228 规定)。

    O1CN01Ilc6SW1mEmYOowC4Q_!!2200709204923-0-cib.jpg

当两者混用,同一节点内螺栓预紧力差异可能超过 25%,直接导致:
  • 抗滑移承载力骤降:根据公式 F=u×P×n为抗滑移系数,P为单栓预紧力),某工程案例中混用节点抗滑移承载力比设计值降低 28%,在台风荷载下发生明显滑移;

  • 应力集中效应:预紧力不足的螺栓在交变荷载下率先滑移,相邻螺栓承受 1.5 倍以上额外荷载,同济大学试验表明,混用螺栓疲劳寿命缩短 30%-50%。

1.2 施工工艺体系混乱:从工具冲突到工序失效

两类螺栓的施工工艺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 工具不兼容:扭剪型螺栓需专用扭剪扳手(输出扭矩固定,靠梅花头断裂控制),大六角头螺栓需定扭矩扳手(按 T=K×P×d计算扭矩)。某体育馆施工中误用扭剪扳手拧大六角螺栓,导致 30% 螺栓过拧断裂;

  • 工序逻辑冲突:大六角螺栓需 "初拧 + 终拧" 分步施工(初拧为终拧扭矩 50%-70%),扭剪型虽可初拧但终拧需一次完成。某厂房施工因混用导致工序混乱,20% 螺栓未做初拧标记,终拧扭矩分布不均。

1.3 质量验收体系失效:从标准错位到隐患遗留

验收方法的不匹配使混用螺栓的质量隐患难以被发现:
  • 检测标准错位:扭剪型螺栓通过梅花头断裂和旋转角度(±30°)验收,大六角头需扭矩复查(±10% 误差)。某项目用旋转角度检查大六角螺栓,误判率达 40%;

  • 数据追溯性丧失:扭剪螺栓的 "梅花头脱落" 是直观标记,大六角需依赖扭矩记录。某桥梁事故中,混用节点的施工记录无法对应螺栓类型,导致责任认定困难。

    O1CN01dC4bE41mEmY77FJ7A_!!2200709204923-0-cib.jpg

1.4 结构安全储备耗散:从局部失效到系统崩溃

混用对结构安全的影响具有累积性与滞后性:
  • 极限状态承载力折减:设计中螺栓连接通常预留 20%-30% 承载力储备,但混用使实际离散性超出设计预期,某钢桁架混用节点极限承载力比计算值低 22%;

  • 地震响应恶化:日本建筑学会研究表明,混用螺栓的钢框架在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比规范允许值增大 1.8 倍,易形成薄弱层。

    O1CN01ag5z1I1mEmXnliXv3_!!2200709204923-0-cib.jpg

二、螺栓混用的全流程管控体系:从材料进场到验收闭合

2.1 源头控制:材料进场的 "三维验证" 机制

2.1.1 外观形态识别技术

  • 头部特征检查:扭剪型螺栓尾部带梅花头(十二角形),终拧后应断裂脱落;大六角头为正六边形,需通过扭矩标记确认终拧。某项目通过目视检查发现 5% 螺栓形态异常,及时阻断混用风险;

  • 螺纹段标识核查:扭剪型螺栓常涂无机富锌漆,大六角头多采用磷化处理,包装标识应与设计文件一致(GB 50205 第 6.2.1 条)。

2.1.2 力学性能复验规范

  • 扭矩系数 / 轴力检测:每批螺栓连接副(≤2000 套)抽取 8 套,大六角头测扭矩系数(K=0.110~0.150,标准差≤0.010),扭剪型测紧固轴力(如 M20 螺栓 154~186kN);

  • 硬度与金相分析:抽样送检螺栓硬度(扭剪型 32-39HRC,大六角 32-36HRC),金相组织应为回火索氏体(扭剪型)或回火马氏体(大六角)。

2.1.3 数字化台账管理

建立螺栓 "二维码身份证",记录:
  • 基本信息:规格(如 M20×80)、性能等级(10.9S)、生产批号;

  • 检测数据:扭矩系数 / 轴力测试结果、检测日期;

  • 流向追踪:对应构件编号、安装班组,实现从进场到安装的全追溯。

2.2 施工过程控制:"三阶段十二步" 操作规范

2.2.1 施工准备阶段

  1. 技术交底:绘制《螺栓类型分布图》,明确每类螺栓的施工区域,禁止跨区使用;

  2. 工具校准:扭矩扳手每半年校准一次(误差≤±3%),扭剪扳手需标定梅花头断裂扭矩(如 M20 螺栓为 170-220N・m);

  3. 连接板处理:采用砂轮打磨摩擦面(粗糙度 Ra≥50μm),抗滑移系数测试值应比设计值高 20%。

2.2.2 安装施工阶段

工序扭剪型螺栓操作要点大六角头螺栓操作要点
初拧用电动扳手施加 50% 终拧扭矩,标记初拧位置用扭矩扳手拧至 50%-70% 终拧扭矩,划线标记
终拧用扭剪扳手拧断梅花头,断裂位置应在环槽处按计算扭矩终拧(T=K×P×d),误差≤±10%
质量标记断裂梅花头旁画√,未断裂画 × 待处理终拧后在螺母与垫圈间画斜线标记

2.2.3 过程管控阶段

  • 班检制度:每班组每日抽查 5% 螺栓,用 0.3kg 小锤敲击检查松紧度(声音清脆为合格);

  • 区域隔离:不同类型螺栓施工区域用彩旗隔离,设置 "严禁混用" 警示牌,安装完成后及时清理剩余螺栓。

    O1CN01gLZkIs1mEmcANrY4j_!!2200709204923-0-cib.jpg

2.3 验收检测体系:"四维度" 精准判定方法

2.3.1 外观检测

  • 扭剪型螺栓梅花头断裂率应 100%,未断裂者按大六角螺栓标准复验扭矩;

  • 大六角螺栓终拧标记应完整,缺失标记的螺栓需重新检验。

2.3.2 扭矩复查

  • 抽样规则:按节点数抽查 10%(≥10 个节点),每个节点抽查 10% 螺栓(≥2 个);

  • 操作方法:先卸荷再复拧,复验扭矩应在设计值的 90%~110%(GB 50205 第 6.3.3 条)。

2.3.3 轴力直接测量

  • 对关键节点(如大跨度桁架),用轴力计抽样测量预紧力,误差≤±5%;

  • 操作要点:传感器需与螺栓同轴安装,温度补偿系数按 0.0015/℃计算。

2.3.4 三维扫描比对

  • 用激光扫描仪(精度≤1mm)获取螺栓分布点云,与 BIM 模型比对,识别形态异常螺栓;

  • 数据处理:对疑似混用螺栓,标记后用硬度计现场检测。

三、螺栓连接的标准化验收流程与典型案例

3.1 验收流程标准化文件

3.1.1 验收流程图解

exported_image.png

材料进场

外观+性能复验

复验合格?

退场处理

施工安装

初拧+终拧记录

班检+专检

扭矩/轴力检测

检测合格?

分析整改

验收闭合

3.1.2 验收记录表模板

检测项目标准要求实测值结论处理意见
扭矩系数0.110~0.150,σ≤0.0100.132合格-
紧固轴力(kN)M20:154~186172合格-
梅花头断裂率100%98%不合格2 套未断裂,需复验扭矩

3.2 典型工程案例解析

3.2.1 某高铁桥梁螺栓混用整改案例

  • 问题发现:通车前检测发现 3 号墩钢箱梁节点混用扭剪型与大六角螺栓,预紧力差异达 35%;

  • 整改方案

    1. 全部拆除混用螺栓,更换为统一规格扭剪型;

    2. 摩擦面重新喷砂处理,抗滑移系数从 0.35 提升至 0.45;

    3. 采用轴力计 100% 检测预紧力,误差控制在 ±8%;

  • 成本对比:直接整改成本增加 12 万元,但避免了后期运营中可能发生的 500 万元以上事故损失。

    O1CN01Ei9Xno1mEmYOp1V4V_!!2200709204923-0-cib.jpg

3.2.2 某超高层钢结构防混用管理实践

  • 创新措施

    1. 建立螺栓 "三色管理":扭剪型用蓝色托盘,大六角用黄色,普通螺栓用红色;

    2. 开发手机 APP 扫码记录:安装时扫描螺栓二维码,自动关联施工人员、扭矩值;

    3. 无人机巡检:定期拍摄节点照片,AI 识别螺栓形态异常;

  • 实施效果:整个项目 3.2 万套螺栓零混用,验收一次通过率 100%,工期缩短 15 天。

四、行业规范与前沿技术应用

4.1 国内外规范关键条款对比

规范名称核心条款混用相关要求
GB 50205-20206.3.1 条:进场复验要求未明确禁止两类螺栓混用,但强调连接副匹配性
JGJ 82-20113.1.5 条:接头螺栓类型一致性同一接头不应混用不同类型高强度螺栓
AISC 360-16J3.10 条:螺栓类型控制明确禁止不同类型螺栓在同一节点使用
JASS6(日本)5.3.2 条:螺栓群类型统一同一螺栓群应采用同类型螺栓,否则需专项验证

4.2 智能监测技术前沿应用

4.2.1 光纤光栅预紧力监测系统

  • 原理:在螺栓中植入光纤光栅传感器,实时监测预紧力变化(精度 ±0.5%);

  • 应用:某跨海大桥关键节点部署 200 个监测点,发现混用螺栓预紧力衰减速率比正常螺栓快 3 倍。

4.2.2 螺栓机器人检测平台

  • 功能:搭载扭矩传感器、视觉识别系统,自动完成螺栓扭矩检测与形态识别;

  • 效率:单人操作每日可检测 500 套螺栓,比人工效率提升 8 倍,误差≤±2%。

    O1CN01hrmwYi1mEmYZmwUkj_!!2200709204923-0-cib.jpg

结语:从 "事后整改" 到 "事前预防" 的管理升级

钢结构螺栓混用问题的本质,是工程管理中 "技术认知 - 工艺执行 - 规范落地" 的断层。据中国钢结构协会统计,规范执行到位的项目,螺栓相关事故率可降低 92%。本文构建的全流程管控体系,不仅是技术方法的集合,更是质量管理理念的转变 —— 通过材料进场的 "铁面把关"、施工过程的 "工序锁定"、验收环节的 "数据说话",将螺栓连接的可靠性建立在科学管理而非个人经验之上。

在 "新型基础设施" 建设浪潮中,钢结构正朝着更大跨度、更高精度发展,螺栓连接作为 "结构神经",其性能稳定性愈发重要。建议工程参建各方将本文所述管控措施纳入企业标准,结合 BIM 技术、物联网监测等手段,打造螺栓连接的 "数字孪生" 管理体系,真正实现从设计意图到建造实现的精准传递,为百年工程筑牢安全根基。

O1CN01uIDsMl1mEmc8kVhFl_!!2200709204923-0-cib.jpg

附录:常用高强度螺栓技术参数表
螺栓规格性能等级设计预紧力(kN)扭矩系数 K终拧扭矩(N・m)
M1610.9S109~1330.11~0.15240~330
M2010.9S154~1860.11~0.15420~510
M2410.9S222~2700.11~0.15780~940
M3010.9S324~3900.11~0.151350~1620

(数据来源:GB/T 1231-2021、GB/T 3632-2018)